棉花收儲誰獲益最大?
“國家棉花收儲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棉農的利益,保護了棉農的積極性,起到了穩定棉產量的作用。但是,這也導致國內棉價與國際脫軌,國產皮棉品質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紡織企業的競爭力被嚴重削弱。”河南一家紡織企業負責任表示。
該負責任人舉例說,以純棉10支紗為例,按照目前放儲價18500元/噸,紡織企業將皮棉紡成棉紗,原料成本大概就在20000元/噸左右,加上至少4000元/噸的加工費用,原料、成紗的運輸費1000元/噸,共花費成本25000元/噸,而純棉10支紗市場價格最多25000元/噸,少則甚至23000元/噸。“企業根本就沒有利潤可言。”
事實上,在棉花臨時政策實施下,盡管有國內收儲價格的支撐,但棉農的利益也并未得到保障。
“現在種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種植費工又費時。”山西運城棉農李六一表示。
以當前棉花收儲價格20400元/噸為例,棉農交售籽棉的平均價格約4.5元/斤,如果每畝產量平均在500斤左右,按照當前農民種植成本大概在2000元/畝左右,每畝地棉農實際上收益在250元/畝左右。
收益的減少,使得國內棉農種植積極性也呈現下降趨勢。據中國棉花協會3月份種植棉花意向調查數據顯示,預計2013年全國植棉面積6846萬畝。調查的2832戶棉農中,準備減少植棉面積的棉農占30.6%,準備增加的棉農占22.6%。按照被調查棉農植棉意向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全國棉農平均種植意向減少6.4%。
紡織企業和棉農都沒得到保護,那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究竟保護了誰?
按照棉花臨時收儲制度規定,收購上來的是加工過的皮棉,而不是直接從棉農手中收籽棉,那么棉花加工企業從中獲得多少利益呢?
依然是以棉花收儲價格20400元/噸為例,棉農交售籽棉平均價格按照4.5元/斤交給棉花加工企業,棉花加工企業從收購籽棉到加工成皮棉(加工成本為900元/噸左右),皮棉市場流通價大約為19500元/噸,由此可見,棉花加工企業每噸收益大約在1000元/噸左右,收益遠遠高于棉農。
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究竟保護了誰?答案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