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直補棉農呼聲高
多位紡織界人士向記者稱,我國自2011年度起實施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對農民利益的保護、確保棉花市場的穩定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2012年國際棉價大幅下滑時,國內卻依舊執行收儲政策,且收儲價格上調,這種“政策市”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這給國內棉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棉花收儲機制在給紡企帶來了諸多困境的同時,理應保護了棉農的利益。然而種種現象表明,棉農對于目前的收儲機制卻并不買賬。
中國棉花協會意向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種植棉花面積為6816萬畝,同比下降6.8%,創下10年來最低紀錄。換而言之,雖然去年棉花收儲價格提高,但棉花生產繼續出現萎縮,棉花生產的穩定面臨新的挑戰。
“目前,收儲體制的弊病在于,國家補貼通過流通企業返還到農民手中。但經驗表明,這種支持流通環節的價格補貼政策效率很低。簡單來說,收儲政策并沒有直接照顧到棉農,大部分補貼被中字頭的央企、貿易商吃掉了。”對于目前國內收儲制度的弊端,浙江華瑞資訊公司信息部副經理郭維樂直言不諱。
涉足棉紡產業近10年的郭維樂,曾多次深入棉花種植大省實地調研。他對記者稱,雖然棉農種植棉花有國家兜底收購,但棉農心里有自己的一筆賬,很多棉農發現,目前的收儲政策并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實惠,受益比不上種植其他農作物。加上近幾年植棉成本大幅上漲,棉農種植積極性有所下降。
棉花種植面積的萎縮也表明,隨著棉花收儲進入第三個年頭,對棉農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在此背景之下,效仿美國,直接對棉農進行直補成為呼聲最高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