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儲改直補將提高活躍性
富民棉短絨認為,到目前為止,國家收拋棉政策起到了效果,基本保障了農民收益,同時拋儲也緩解了企業的用棉困難。然而,收儲機制遭外界指責為扭曲市場,導致加工廠進口棉花成本尚低于國內棉花,2013年國內外價差長期處于高位,在下半年由于ICE期棉不斷下挫,期限價差甚至繼續擴大,最高超過4700元/噸。
經過三年的政策市后,2013/2014年度有望成為三年收儲政策的終結。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已提出,要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推動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政策向“價補分離”轉變,組織開展大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2012年的棉花收放儲政策過多的干預棉市,使棉價定價混亂,棉農也未獲得多少保護,應該是害多利少的政策,并不符合中央的政策傾向。其實棉花收儲也已無更多的執行空間,儲備規模已經相當龐大,進一步收儲面臨著價格、資金、庫容、倉儲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難。” 廣發期貨分析師劉清力表示,推出直補政策就意味著,管住最上游棉農的利益,而把棉價交給市場。2014年直補政策如果順利推出,替代收放儲政策,則棉市將面臨巨大的拋儲壓力,海外棉價也將因為政策放開而沖擊國內棉市,這是棉市面臨的最大潛在壓力。
“截至目前,2014/2015棉季直補實施細則仍在討論,例如直補額度及方式等尚無定論。因為補貼程度直接關系到皮棉成本價格,涉及到棉市上下游各方利益,對整個年度棉價運行區間形成定位,影響不遜于國家歷年的收拋儲政策,故成為2013/2014年度國內棉市關注焦點。”中證期貨分析師陳靜認為,從11月28日開始的國儲棉投放,價格雖然目前定的是18000元/噸,但在后續的拋儲中,價格是否會發生調整,也將對棉價有影響。
李莉表示,收儲政策退出市場,意味著國內棉價將向市場靠攏,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棉花價格的調控方式開始走向市場調控;意味著國內不再有所謂的收儲底價的支撐,國內棉價將向國際市場靠齊,內外棉比價將走向正常的軌道。目前國內棉價高出國際棉價遠超4000元/噸,也就是說,2014年國內棉價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