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型采棉機采凈率達到93%
近日,全國機采棉現場觀摩暨中棉所棉花新品種展示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棉花所)舉行,此次現場會采用了農業部南京農機化所研制的國產新型采棉機,采凈率達到93%。
目前,種棉比較效益下降、人力投入成本高已成為限制中國棉花產業發展的瓶頸,推廣機械化植棉成為棉花發展的根本出路。
根據棉花產業發展的新需求,棉花所栽培室科技人員主攻棉花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棉花機械化采收示范試驗基地,初步探索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明確了關鍵栽培技術措施,建立了適于機械化采收的標準種植模式,結合育種室科技人員篩選出的具有較大潛力的早發、集中成熟、適合機采的新品種、新品系,實現了農藝農機融合,示范田畝用工可減少一半以上,畝產籽棉仍可達到300公斤的高產水平。
近年來,棉花所和南京農化所,把握棉花機械化采摘的發展趨勢,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聯合攻關,重點圍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機采棉的農藝農機配套開發,相繼攻克棉花機械采摘的品種選擇、栽培模式篩選及其標準化、采摘機械的輕簡化等技術難題,為全國,特別是內地,棉花生產的穩定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據了解,這種自走復指桿式采棉機每小時可采收10畝地左右。批量生產后,每臺價格約30多萬元,僅為進口機型的1/10左右,可適應不同的棉花種植模式,結構簡單,性能優越,可滿足我國廣大棉區輕簡收獲的需求,在河南、山東、河北、新疆以及南方棉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人工成本的升高,其與植棉效益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惟有發展機采棉,大幅度降低人工投入,方能提升我國棉花種植行業的競爭力。機采棉的試采成功,標志著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能夠用機器代替人工進行全程機械化生產,植棉的比較效益上升,有利于保障我國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